2024
一月

09

1557

【家庭课堂II】|第十讲:父母对孩子的负面评价或话语虐待

1231231

主内的弟兄姊妹们,主内平安!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索的是:父母的负面评价,或者是话语虐待,为我们孩子带来的影响。 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偶尔对孩子说些贬损的话,这还够不上说是“话语虐待”。但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作为人的价值进行语言层面的攻击,那就属于虐待了。

在我的工作室中,我曾听到来访者对自己残酷且刻薄的评价: “我妈常说,早知道我这么不争气,当年不生下我就好了。” “我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我妈常给我说,如果我是男孩,她就不用再辛苦的生下面的两个妹妹了。我也觉得我没用,如果我是男孩,妈妈就不用受苦了。” “我爸常说,我不如弟弟,我一直很希望我是男孩,你看我的头发,我的衣服,都是男孩子的样子,我特别希望自己是男孩,这样,我就可以让我爸多看我一眼了。” 面对这些父母的尖刻的评价,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是多么残酷啊!它会深深地刺伤孩子的心,行成负面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话语虐待,有两种表达:一种父母是直接地、公开地用恶毒的话语贬损孩子。他们可能会骂孩子愚蠢、没用或是长的不好看,要是当初没把孩子生下来多好。他们无视孩子的情感,也无视自己频繁的话语攻击,对孩子处于形成中的自我意识所产生的长期影响。另一种父母会通过长期的取笑、挖苦、取侮辱性的绰号或是拐弯抹角的羞辱来对孩子进行话语虐待。他们常常会给自己的虐待行为披上一层幽默的外衣,来掩饰对孩子的羞辱。孩子对这些幽默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含义的层面上,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处世经验,无法理解父母口中的“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说法其实只是玩笑。

 为什么父母会用话语戳伤我们?

1、父母的争强好胜。

开明的父母会满心欢喜地看待孩子能力的增长,争强好胜的父母则常常会感到失落、焦虑,甚至恐惧。他们大多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这样,但他们认定这一切都是孩子惹的祸。经过青春期,小女孩开始成长为女人,小男生也开始变成男子汉。孩子的青春期对缺乏安全感的家长来说,是一个极具威胁性的阶段。母亲的内在小孩看到一个比自己优秀的女孩——自己的女儿,父亲的内在小孩看到一个比自己优秀的男孩——自己的儿子,父母的内在小孩会把儿子、女儿视为竞争对手,总觉得贬低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渺小与无能。这样的父母在童年时期往往经历过匮乏之苦——衣食的匮乏或是关爱的缺失。所以,不论现在拥有多少,他们依然会活在对匮乏的恐惧之中。这类父母中有许多人会与孩子重演自己当年与父母或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父母对孩子不切实际地期待。

很多父母期望自己的子女是十全十美的,如果孩子有缺失出现,就很容易引发父母激烈言辞的攻击。这样的父母似乎生活在幻想之中:如果他们能敦促孩子做到十全十美,他们便是完美的一家人。他们将维系家庭稳定的重任完全推给了子女,以此来逃避他们无法提供这种生活的事实。而孩子一旦失败,便会成为他们的替罪羊,背负起所有家庭问题的责任,当然,还要再一次承受他们的责难。这样的子女通常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为了赢得父母的爱和赞许而不断的苛求自己;要么极力反抗,向父母期待的反方向发展,破罐子破摔。

父母的负面评价或话语虐待,对孩子造成的结果: 孩子会因为朋友、老师、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贬损受到伤害,而最容易带来伤害的还是父母,毕竟,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孩子的整个世界的中心,如果父母说我们是糟糕的、没价值的、不堪的,作为孩子的我们是没有能力和力量去反驳父母的。慢慢地,我们也就逐渐相信了自己确实是糟糕的、没价值的、不堪的。

当我们从别人嘴里听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并让这些评价进入我们的潜意识时,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内化现象”,即我们相信了父母口中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并且把这些负面评价在内心转化为对自己的信念。即变“你是”为“我是”——就形成了自卑心理的基础,并会伴我们一生。这便是父母的话语最具有杀伤力的地方,它迫使我们从心底屈服于父母带来的伤害,并且扭曲了我们对自我与世界的认识;损害了我们作为一个可爱的、有价值的、有能力的人的正当的自我认知,还会对我们的生存方式及成就价值产生必然的负面预期。

在节目的最后我也邀请大家:去留意自己对自我认知的信念,是不是真实且客观的。 谢谢您的聆听,我们下次再见!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